科普讲堂

科普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教育 > 科普讲堂 > 正文

战“疫“系列科普微视频之《请勿谈”蝠“色变》
作者:王拓   发布日期:2020-02-24   浏览次数:

自然博物馆战“疫“系列科普微视频
——《请勿谈”蝠“色变》

 

    科普微视频《请勿谈“蝠”色变》,为战“疫”系列科普微视频第一集,该系列微视频由自然博物馆策划并制作,包括《请勿谈“蝠”色变》、《夜空中的精灵》、《蝙蝠启示录》、《蝠文化》、《和谐共生》五集,每集时长为3-5分钟。从科学的角度,用科普的语言,讲述蝙蝠的生物学特点、蝙蝠与传统文化等学术观点和故事,引导受众用理性的思维,正视疫情,减少恐慌,科学防疫。倡导大众树立和加深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观念,旨在深入践行十九大报告中“共建人和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
    目前,该系列微视频第一集《请勿谈“蝠”色变》制作完成,其余四集正在紧张制作中,预计每集制作周期为3-4天,2020年3月5日前,将完成全部制作,并陆续投放于各宣传平台。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令人惶恐……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来源于野生动物,很可能来自于蝙蝠。而蝙蝠携带的类SARS病毒,可能是2002年底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的“主犯”。于是,蝙蝠再次被妖魔化,人们谈“蝠”色变。
    研究表明,蝙蝠身上携带着诸多病毒,其中至少几十种病毒可传染人类或动物,包括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尤其是尼帕病毒,被感染者50%以上都会面临死亡。蝙蝠可以携带多种病毒,但它们自己并不会因此而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一篇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蝙蝠体内含有一种特异蛋白,被称为“干扰素”, 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刚好能够抵御疾病,却不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既然蝙蝠的“害处”如此之多,是否可以将蝙蝠全面捕杀或灭绝呢?答案是否定的。
    蝙蝠在全球有1400多种,物种多样性极高,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为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蝙蝠飞翔于天空,栖息于森林、岩洞、农田、城市等,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蝙蝠经常出没于农田,伺机捕食许多潜在的农业害虫。仅在北美地区,蝙蝠每年为农业生产节约229亿美元。在泰国,蝙蝠每年在稻田中通过捕食害虫可防止稻米损失近2900吨,这是泰国近3万人一年的口粮。            
    然而,现存的蝙蝠面临着多重威胁,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为活动导致蝙蝠的种群数量前所未有的下降或灭绝,如森林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的耗竭或破坏、人类对洞穴的干扰、蝙蝠栖息地的丧失、猎杀、白鼻综合症(White Nose Syndrome)、农药滥用以及日益增加的风能设备等。由于蝙蝠具有世代长,繁殖率低等特点,因此种群一旦受到破坏,其恢复速率极为缓慢。
    人类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造成,2002年SARS以及新冠肺炎也不列外。以蝙蝠为例,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减少了蝙蝠的自然栖息地,迫使它们离开原来的生存环境。这些蝙蝠失去了平常的觅食和行为模式,被迫侵入人类居住地附近,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或家畜。若是人类将蝙蝠当作野味来食用,那么将一些疾病传染给人类,也许是蝙蝠对人类的一种反击。所以,只要人类与蝙蝠和谐共生,蝙蝠携带的病毒就没有机会传染人类。相反,蝙蝠将给生态系统健康、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带来福音。
    型似鼠,飞似鹰,日暮云归岫,纷纷蝙蝠来。请看下集《夜空中的精灵》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南山,曾广翘. 我们从中国SARS的流行中学到了什么?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16年8月第9卷第4期.
    2.张海林.我国蝙蝠携带新发现病毒的研究进展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年6月第26卷第 3 期.
    3.涂长春等. 蝙蝠—人兽共患病病毒的重要自然宿主动物.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
    4.何 彪,杨凡力,涂长春. 中国蝙蝠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 Chinese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CAAV.
    5.陈志南, 徐静.SARS 冠状病毒的研究现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2003;24(11).
    

 

欢迎访问本网站,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