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

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陈列 > 基本陈列 > 正文

化石世界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6-25   浏览次数:

基本陈列--化石世界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来到《化石世界》。

 

这是一个展示史前生命的展览,在这里,您通过参观“化石”、“恐龙时代”、“东北第四纪绝灭动物”、“探索之角”,不仅能够熟悉各种各样的化石,而且可以了解简要的生命演化历程;希望您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 就让我们走进这史前生命的世界吧!

我们的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已发现的最早生命是生活于35亿年前、来自南非的细菌。可以说从35亿年前起,生命就开始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

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史前的生命,就在于那些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的存在——那就是化石!

让我们认识一下化石吧! 按生物保存类型化石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按化石大小可分为大化石和微体化石;按化石保存方式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等。

实体化石是指由生物体的全部或部分保存而成化石,其中多数保存了生物的硬体部分,如动物骨骼化石;模铸化石是指生物体在岩层中所留下的印痕及其空腔中的填充物,如植物化石、贝壳化石;遗迹化石是指生物在其活动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和活动产物,如粪化石、蛋化石、掘穴动物的穴、低等动物的爬迹、高等动物的足迹等;化学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虽已消失,但组成生物的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却仍留存在岩层中,须在显微镜下方可见到。

虽然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很多种类的化石,但很明显的事实是——能够被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只是地球上全部生活过的生物之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生物遗体和遗迹变成化石的前提是:首先生物要有硬体部分,其次生物死后要被迅速埋藏,还有就是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变化过程。

让我们看一看这些生物演化的见证物吧!

这里展示的是腕足动物化石——生活于志留纪的五房贝;泥盆纪的无洞贝、弓石燕、鸮头贝、巅石燕;石炭纪的长身贝和网格长身贝。我国古人把外壳似燕一样展翅的一类腕足动物称为石燕,你看那个鸮头贝弯曲的壳喙像鸮的头吗?从

 

这幅奥陶纪腕足动物的复原生活图可看出,腕足动物体外披着一大一小两个外壳,利用肉茎固着生活,那些小腕足就是我国沿海常见的舌形贝,人们叫它“海豆芽”。腕足动物自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起开始出现,繁盛于整个古生代,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变化很少。化石只保存了它的硬壳,我们可以看到壳的形状和纹饰。

这里展示的是软体动物化石——属于头足类、生活于奥陶纪的直角石、阿门角石、珠角石、前环角石和生活于二叠纪的腹菊石;属于双壳类、生活于第四纪的丽蚌;属于腹足类即螺类、生活于奥陶纪的马氏螺和生活于第三纪的黑螺。软体动物自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起开始出现,它们身体柔软且体表有硬壳,化石同样只保存了它的硬壳。我们之所以说贝壳类化石是模铸化石而不是实体化石,是因为现在看到的硬壳并不是当时活着的生物体上的硬壳,贝壳类的碳酸盐外壳早已被溶解并被取代。从这幅石炭纪软体动物的复原生活图中可看出,游弋的是头足类的菊石和鹦鹉螺(角石),底栖的是双壳类即蚌类。头足类中,在欧洲曾发现过直经2.5米巨大的菊石化石,可见已在白垩纪末绝灭的菊石就像今天的章鱼一样凶猛,同样是头足类的鹦鹉螺类动物到今天多数也已绝灭,只剩下唯一的鹦鹉螺;双壳类、腹足类一直繁盛至今,河蚌、蜗牛都是人们熟知的软体动物,今天的腹足类有88000种之多。

这里展示的是水生节肢动物化石——属于三叶虫类、生活于寒武纪的莱德利基虫、毕雷氏虫、德氏虫,生活于泥盆纪的斜视虫;属于甲壳类的、生活于侏罗纪的叶肢介、奇异环足虾。节肢动物是现生动物界最大的类群,最早在寒武纪时出现,以附肢分节和身体

 

表面具几丁质外骨骼为特征,化石主要保存的是其外骨骼。从寒武纪的三叶虫复原生活图中可看出,这种水生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以其身体纵向上像三片叶子而得名;三叶虫繁盛于寒武纪和奥陶纪,绝灭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由于它分布广泛,演化迅速,利于对比研究,所以它是划分地层的标准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叶虫化石是发现于葡萄牙的乌拉裂肋虫,有70厘米长;在我国古称蝙蝠石的就是三叶虫化石,古代文人很早就利用它那独特的图形做成了一种工艺品化石——蝙蝠石砚台。另一类水生节肢动物——甲壳类一直繁盛至今,叶肢介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淡水之中;奇异环足虾有5对步足,前三对有钳,

第一对最发达,呈蟹螯状,它是今天俗称“小龙虾”即螯虾的祖先。这幅寒武纪海洋生物复原生活图上,寒武纪杀手——长达1米的奇虾正在追逐三叶虫,不要小看右下角的小虫,它就是著名的云南虫,它背上的线状构造表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脊索动物,脊椎动物的祖先,这幅复原图也可以说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这里展示的是陆生节肢动物化石——属于昆虫类、来自辽宁朝阳、生活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的——多室中国蜓、丽卡拉套蠊、短脉优鸣螽、义县光箭蜓、胡氏辽蝉。我们可以看到多件保存着正负模的对开板化石,化石不仅非常完整,并且极其精美,昆虫的翅脉清晰可见。昆虫是高等的陆生节肢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4.2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昆虫一直都很繁盛,它是今天动物界最繁盛的类群,其种类约占现生生物物种的一半。从石炭纪昆虫的复原生活图中可看出,温暖湿润的环境造就了中生代巨大的节肢动物:昆虫类的蜻蜓展翅可达70厘米,螯肢类的——肢体有2米长的巨型蜘蛛正在追逐60厘米宽的古蝎和1米多长的多足虫。

这里展示的是鱼类化石——属于鲟鱼类、来自辽宁朝阳、生活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的长背鳍燕鲟化石、潘氏北票鲟化石。长背鳍燕鲟,顾名思义有一个长长的背鳍;而潘氏北票鲟的特点是它的尾鳍上部完全裸露,即没有菱形鳞片,这两种鱼的大型个体体长可达一米以上。我们知道,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自鱼类才开始有了上下颌及偶鳍。颌利于主动捕食,而偶鳍利于运动,是鱼类在进化上的潜在优势使得它成为后来的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鲟鱼类是一种软骨硬鳞鱼,它们体外披有菱形的原始鳞片,骨骼大部分是软骨,是软骨鱼、硬骨鱼之间的过渡类型,自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变化很少。从侏罗纪鱼类复原生活图中可看出两种软骨硬鳞鱼——古鳕鱼与中华鲟,中华鲟至少有1亿5千万年的历史,号称“水中大熊猫”,现在是濒危物种。

这里展示的是鱼类化石——属于真骨鱼类、来自辽宁朝阳、生活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的——室井氏狼鳍鱼的群鱼化石,狼鳍鱼是我国最早的真骨鱼。在化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含有火山灰成分的页岩上,不仅清晰的保存了鱼的骨骼、鱼的鳞片,而且还完整的保存了又小又脆弱的叶肢介;密度如此之大的化石保存,显示出当时由于火山爆发的原因,动物的大量死亡及其被迅速埋藏的特点。从侏罗纪真骨鱼类的复原生活图中可以看出:中脐鱼的背鳍和偶鳍发达,尾已变成对称形,它已具有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已属于鱼类中最为进化的类型。自侏罗纪起,真骨鱼类逐渐成为鱼类主流,到今天则成为现生最繁盛的鱼类。

 

这里展示的是两栖动物化石——来自辽宁朝阳、生活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的三燕丽蟾、钟健辽西螈。之所以很多展柜中的化石来自辽宁朝阳,是因为辽宁西部有一个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那里发现了很多化石新种,具有突出的生物演化上的意义。正如云南澄江生物群演绎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对很多生物种类的演化、尤其是对恐龙向鸟演化的关键环节作出了令人震撼并信服的解释;很多种类的化石不仅保存精美,而且填补了生物演化上的空白,三燕丽蟾、钟健辽西螈就是这样的化石。三燕丽蟾是中国最早的蛙,它具有9节荐前椎,上颌边缘长满了细梳状的牙齿,这表明它的原始性;钟健辽西螈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现代蝾螈类祖先之一,从对开板保存的钟健辽西螈上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四肢,它的体形与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人们俗称“娃娃鱼”的大鲵非常相似。从石炭纪两栖动物复原生活图中可以看到繁茂沼泽里的鱼石螈、长得像鳗鱼的格里尔螈、身体扁平的蚓螈和像鳄鱼一样的腹甲蜥。

这里展示的是水生爬行动物化石 ——来自辽宁朝阳、生活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的凌源潜龙;来自西藏,生活于侏罗纪的鱼龙。凌源潜龙,它的身体形态非常像蜥蜴,它以小头、尖吻、利齿、长脖、长尾的面目出现,它的四肢骨下节短于上节,这些特点表明它是一种水生的、肉食性的爬行动物,是湖泊中小型鱼类的杀手;它曾被命名为凌源水生蜥,根据国际生物命名法则,同种异名的命名,后命名的无效,所以它只能叫凌源潜龙;这种水生动物的骨骼化石保存得非常精美,就像一幅画。我们知道,爬行动物是具

 

羊膜卵的脊椎动物,自石炭纪晚期时起已经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然而却有一些爬行动物三叠纪时起返回水中生活,如鱼龙,它们多数在白垩纪末绝灭,少数品种如海龟延续至今。从侏罗纪水生爬行动物复原生活图中可以看到蛇颈龙、鱼龙的生活场景。

这里展示的是陆生爬行动物化石——来自辽宁朝阳、生活于白垩纪早期的鹦鹉嘴龙、辽西满洲龟。这里聚集的四具鹦鹉嘴龙骨骼化石是鹦鹉嘴龙的幼体,成体鹦鹉嘴龙的体长约1.5米,是一种小型植物食性的恐龙;辽西满洲龟属于龟鳖

类,与今天的龟相比已区别不大,说明龟类动物进化缓慢。 陆生爬行动物是爬行动物的主流,自石炭纪晚期出现后,在中生代达到顶峰,包括恐龙在内的多数爬行动物在白垩纪末绝灭,只有龟、鳄、蛇、蜥延续至今。“恐龙”这个词专门指头骨有双孔(颞颥孔)的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蜥臀类(目)、鸟臀类(目),全部为陆生。观众朋友刚刚看到的蛇颈龙、鱼龙和即将看到的翼龙这些以龙为名称的爬行动物并不属于恐龙范围。这幅图是表现白垩纪早期陆生爬行动物鹦鹉嘴龙、恐爪龙、剑龙、辽西满洲龟的复原生活场景。

这里展示的是飞翔爬行动物化石——来自辽宁朝阳、生活于白垩纪早期的秀丽郝氏翼龙,它属于翼手龙类。翼龙之所以能在空中翱翔,就在于翼龙的前后肢与腹膜相连形成翼膜。它的前肢发达,后肢退化,前肢上还有三只爪用于悬挂身体,嘴里长着尖利的牙齿,推测是以鱼为食物。这是侏罗纪晚期的真双齿翼龙复原生活图。翼龙自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末全部绝灭。谈到生物的绝灭,我们应该说,虽然外界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其自身,正如西班牙先哲葛拉西安所说的:事物发展最完善的时候也就是自身衰退的开始。

这里展示的是全景幻像仪,展现化石世界中最具观赏性的特定场景。让您从奇虾、三叶虫、蜻蜓、鲟鱼惟妙惟肖的立体复原生活场景中感知史前世界。

这里展示的是燃料化石——煤。燃料化石是指煤炭、石油等埋藏在地下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资源。这些矿物燃料化石主要是由石炭纪、二叠纪起繁盛的蕨类植物和中生代繁盛的裸子植物形成的。煤的形成很复杂,植物体在埋入稀泥后向泥炭转化,慢慢变成原始煤——褐煤,最后经压缩变成烟煤。据研究,形成1米厚的煤需要20米厚的植物质。我国山西一些巨厚的煤层达120米,可以想象当地的石炭纪植物质堆积会有多么厚。这幅图展示的是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也是大量获取地下矿物燃料资源的工业装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一天要被人类消耗光。

这里展示的是露天煤矿的沙盘。

 

这里展示的是蕨类植物化石——属于石松类、生长于石炭纪的鳞木;属于节蕨类、生长于石炭纪的新芦木;来自辽宁朝阳、生长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属于节蕨类的长鞘似木贼和真蕨类的蛇不歹豪土曼蕨。鳞木、芦木、木贼化石主要保存了植物体的茎部,鳞木的茎上叶子脱落后形成的叶痕就像鱼的菱形鳞片,木贼化石上的节状特征与今天的木贼相比已很相似。豪土曼蕨又称菏叶蕨,它是不是真像荷叶呢?蛇不歹是地名,所以“蛇不歹豪土曼蕨”的含义是:来自蛇不歹的菏叶蕨。我们知道,蕨类植物是以孢子繁殖的陆生高等维管植物,它们

有根、茎、叶之分,具有输送水分、养料和支持身体的维管束组织,自志留纪晚期开始出现,繁盛于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蕨类植物中的鳞木、树蕨、芦木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共同形成沼泽森林,是当时主要的成煤植物。这幅是二叠纪晚期蕨类植物复原图,高达三四十米的木本植物鳞木自石炭纪开始出现,绝灭于二叠纪末期,而低矮的真蕨延续至今,我国孑遗植物——桫椤是今天少数木本蕨类植物之一。

这里展示的是裸子植物化石——属于苏铁类的、来自江西安源、生长于侏罗纪的侧羽叶;属于银杏类的、来自辽宁朝阳、生长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的拜拉、银杏。侧羽叶化石上的狭长叶片与今天的苏铁叶很相似,银杏叶化石的形状也近似于现代银杏的扇形叶。我们知道,裸子植物是靠种子繁殖、胚珠和种子裸露的陆生高等维管植物,它们全部为多年生木本,繁盛于整个中生代;到现代,裸子植物只有800余种,早已让位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之中的苏铁类、银杏类植物自石炭纪晚期开始出现,繁盛于侏罗纪、白垩纪。苏铁类、银杏类植物是现存植物中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其中寿命长达千年的野生银杏仅存我国。这幅是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苏铁、银杏类植物复原图。

这里展示的是裸子植物化石——属于松柏类的、来自辽宁朝阳、生长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的林德勒枝、中华燕辽杉、松型球果。松型球果就是松塔。和动物化石较为完整相比,植物化石多呈零星保存,常为一枝、一叶,即使如此,也仍然能够看出它们的区别,枝叶的形状完全可以和今天的植物进行对比研究,并且最根本的是——世界上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化石。松柏类是现存最多的裸子植物,有600余种,我国有209种。松柏类植物多数四季常绿,叶多为针状或鳞片状,常集群构成针叶林,经济价值与环境保护价值突出。这幅是距今1.0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松柏类植物复原图。

这里展示的是与化石相关的视频图像,包括化石的含义、化石的类型、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的发现与保护等内容,使观众朋友们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化石世界》。

观众朋友,这里是展厅中央恐龙骨架区,四具恐龙骨架有三具来自中国四川——它们是永川龙、沱江龙、合川马门溪龙的骨架,是生活于距今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三种著名的恐龙。永川龙以其尖齿称霸于世,其硕大的头与矫小的前肢极不相称,它是一种肉食性的恐龙,凶猛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侏罗纪的霸王龙。沱江龙貌似凶猛,实则以防御面目出现,它那娇小的头和背上的骨板是它的标志,它的尾刺是它有力的反击武器,它的骨板是用于吓唬其它恐龙还是为它收集阳光的?不得而知,它是吃植物的恐龙,属于剑龙类。合川马门溪龙并不算是体型最大的恐龙,但它却是公认的脖子最长的恐龙。它体长20多米,其中长脖子有10米多,上面有19节

 

长长的颈椎,占身长的一半。2006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的另外一种马门溪龙的个头比它还大,不过遗憾的是没有发现最重要的恐龙头骨。马门溪龙这种长脖长尾的大恐龙代表着侏罗纪那些体型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如梁龙、虚伪龙(雷龙)等。这是棘鼻青岛龙骨架,长10米,和多数鸭嘴龙一样,拥有几百颗牙齿,有“最善咀嚼的动物”之称,其头上的棘突功能令人疑惑。它生存于7000万年前,来自山东莱阳。

我们知道恐龙是双孔类爬行动物,即它的眼眶后有两个颞孔,而蜥臀类(目)和鸟臀类(目)两类恐龙是按它们的骨盆来区分的,蜥臀类(目)恐龙的

骨盆像蜥蜴,上部的肠骨、前部的耻骨和后面的坐骨呈现三个方向,鸟臀类(目)恐龙的骨盆像鸟,骨盆骨骼呈现四个方向。

是谁最早发现了恐龙?——是英国的曼特尔医生,1822年发现了禽龙的牙齿。是谁最早命名的“恐龙”这一专有名词——是英国的欧文爵士,1842年。第一个被命名的恐龙是禽龙吗?不是禽龙,而是巨齿龙。这些关于恐龙的知识都在媒体查多询机里,那里有100多种主要类型的恐龙,通过查询,您可以得知每种恐龙名称的含义、所属的类别、生存时代、地理分布、发现的趣事及精确的复原图。

这里展示的是恐龙化石发掘现场,它真实的展示了几种恐龙的埋藏情况,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不仅有恐龙骨骼,而且还有恐龙蛋,骨骼的分散显示着岁月的沧桑,这种展览手法相当于遗址型博物馆中的原地埋藏的展示。事实上,恐龙化石多数埋藏于侏罗纪、白垩纪坚硬的砂岩之中,挖掘程序是先用大型工具清理围岩,靠近化石时用小型工具仔细剥离,或把外包围岩的化石整块搬到实验室后处理。

观众朋友,您现在看到的是距今1.3亿——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的恐龙世界复原生活景观。中生代是爬行类统治的时代,它们翱翔于空中,驰骋于陆地,游弋于海洋,其中的霸主是恐龙。最早的恐龙出现于2.2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繁盛于侏罗纪、白垩纪,到白垩纪末全部绝灭。白垩纪中的大部分时期的陆地世界仍处于温暖湿润的环境,高大的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及少量的树蕨,与低矮的节蕨、真蕨植物等构成绿色主体,各种恐龙处于繁盛时期,白垩纪晚期的陆地霸主——霸王龙正在觊觎它的美餐——三角龙,霸王龙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肉食龙类,它那15米长、6米高的庞大身躯,超过1米的巨大头部,18厘米一枚成排的尖锐牙齿,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凶猛。而三角龙并不会束手无策,它那头上的尖角与骨板也是有力的反击武器,三角龙属于角龙类,是一种植食性恐龙,身躯也很庞大,体长也有8到9米。此时还有著名的甲龙,浑身的骨板和坚硬的尾锤是它的招牌;同样植食性的恐龙还有肿头龙类,一种头骨突出的恐龙。在空中,翼手龙俯瞰着昌茫大地。而在白垩纪的早期,则有著名的长着镰刀状锋利尖爪的恐爪龙、长着尖姆指的禽龙、长着鹦鹉嘴的的鹦鹉嘴龙、头上长着骨板的原角龙以及脊背上长满骨板的剑龙。

有生就有死,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类动物全部绝灭,这种突然的大规模绝灭事件,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是恐龙蛋难以孵化、还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是超新星爆发,还是哺乳动物与之的生存竞争,还没有确切的结论,尚待探索。在这个以恐龙蛋为造型的影视间中,您可以通过偏振眼镜看到恐龙绝灭的各种假说,其夺目的令人震撼的立体效果定能使您受益匪浅。

在恐龙时代末期,鸟类以其身披羽毛、体温恒定的优势征服了天空,古生物学家证实:鸟类与恐龙的一支——属于蜥臀类(目)的虚骨龙具有的演化关系,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

这里展示的是始祖鸟模型,始祖鸟是早期的鸟,生活于距今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时的德国,翅膀结构显示它并不能很好的飞行,它的嘴里还长着牙齿,骨骼整体非常像恐龙。这是来自辽宁朝阳、生活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3亿年前的孔子鸟化石。孔子鸟和其它在中国辽宁省西部发现的鸟类化石、及与鸟类接近的长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一起,成为最近10年古生物界的最大发现,尤其是一种名叫小盗龙的恐龙,不仅身披羽毛,而且它的骨骼结构显示它的树栖特点,从而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学说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孔子鸟比始祖鸟稍晚,是真正具有角质喙并能够飞行的最早的鸟。孔子鸟名称由来有两层含义:一为纪念孔夫子,二是由于它的肱骨近端有孔。这是孔子鸟、始祖鸟的复原生活图

 

观众朋友,您现在来到了东北第四纪绝灭动物展区。在距今约170万年起开始的第四纪的更新世,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冰川边缘环境,在这里生活着一些耐寒的哺乳动物——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它们多数身披长毛,以适应寒冷气候。

这是披毛犀骨架化石。这具骨架是我国最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化石之一,1990年出土于吉林松原。披毛犀属奇蹄目、犀科,其生存于距今170万年——1万年前的更新世。

这里还有披毛犀的头骨、脊椎、髋骨、肢骨化石。披毛犀现已绝灭,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身披长毛的呢?事实上在波兰斯大卢尼的一个沥青湖中发现过完整无缺的披毛犀,皮毛具在!披毛犀的头上本来是长有2只角的,但由于是角质的角,而不是骨质的,所以不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

这是猛犸象埋藏现场的再现。我门可以看到猛犸象头骨、门齿、下颌、脊椎、肋骨、髋骨、肢骨等埋藏在土中。猛犸象属长鼻目、象科,分布广泛。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中,曾经发现过保存完整的猛犸象,其胃内还有未被消化的植物,据推测,猛犸象这种冰河时期的庞然大物,也许刚刚灭绝3000多年,是气候变暖还是古人的猎杀使它们消失,值得探索。

这是原始牛骨架化石。这具骨架是亚洲最完整的原始牛骨架化石,就是在世界上如此完整的骨架化石也十分罕见,可称为镇馆之宝。它于1996年出土于吉林乾安。 原始牛属于偶蹄目、牛科,生存于距今40万年——1万年前的晚更新世。

观众朋友,这里是化石捐赠台,上面的化石都是热心于博物馆事业的知名人士和收藏爱好者捐赠的。

观众朋友,展厅的二层是一个开放的展区,是探索之角。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是马的进化复原模型,分别展示5000万年前始祖马——3000万年前渐新马——2000万年前中新马——400万年前上新马——和现代马。总体上看,由于从森林到草原生存环境的改变,食物的改变,运动机能的改变,使得马的体型由小变大,脚趾数目由多变少,颊齿齿冠变高,齿的嚼面变得更复杂。

这是化石参与触摸区,展出化石标本包括:猛犸象肱骨、股骨、胫骨化石,披毛犀头骨、肱骨、股骨化石,野马的头骨化石,野牛的头骨、肱骨化石。您可以感受一下真实化石带给您的的沧桑感。

这里是生命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的示意图,它以直观的、简明的方式告诉我们每一个地质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能在这里看到生物的演化阶段。生物的演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有其独特的生物演化经历:太古宙、元古宙是细菌和蓝藻的时代;寒武纪、奥陶纪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志留纪、泥盆纪是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石炭纪、二叠纪是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直到进入到今日的人类时代。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一天,那么人类的出现不过才1-2分钟,人类的文明更是短得不到1秒钟。

观众朋友,在探索之角里,您可以通过观看影像,从而得知大型脊椎动物恐龙(或剑齿虎或猛犸象)化石的发现、发掘、修复、复原、装架的过程。

您还可以通过游戏,在广袤的冰雪大地上追寻猛犸。

您还可以进行模型制作,利用石膏或硅胶制作化石模型,恐龙复原模型,博物馆馆标,自己的掌印等,绝对是可以夸耀的纪念品。

观众朋友:《化石世界》展览到此结束,谢谢参观,再见!

 

 

欢迎访问本网站,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