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剪影】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科普大讲堂——3月23日、3月30日《外来的狮子,民族的狮文化》课程总结
2019年3月下旬,自然博物馆李慧老师通过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科普大讲堂平台,面向博物馆20名小学生观众开设了“从自然走进文化里的动植物”主题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之“外来的狮子,民族的狮文化”专题科普课程。专题课程根据知识结构和教学活动内容安排的需要,分别于23日上午和30日上午连续利用两次课的时间进行和完成。
课程充分利用本馆展示资源,教学知识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展厅狮子标本观察
在3月23日第一次课程中,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来到自然博物馆“兽之趣”展厅“非洲稀树草原”景观前,通过知识问题引导同学们观察狮子标本和自然景观,直观认知狮子的基本外型特征及其栖息生活的自然环境,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印象。之后返回科普教室,对应展厅狮子标本实物观察,通过专题知识讲座(上),结合更加丰富的狮子图片、视频等资料,从物种分类、自然分布、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群体活动、种群现状等多个方面,向同学们进一步讲解介绍了号称自然界里“百兽之王”狮子的动物学特性,科普相关自然生物学知识。
3月23日专题知识讲座(上)
3月30日专题知识讲座(下)
在3月30日第二次课程中,基于对中国传统狮文化相关史料和文献资料的考证梳理,通过专题知识讲座(下),从社会、文化、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向同学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因外域狮子传入而在我国形成的历史悠久、繁荣灿烂、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狮形象和狮文化,包括西域狮子最早如何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狮子形象的塑造诞生和造型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狮形象造型的发展演化、功能类型以及狮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寓意、中国传统民俗中的狮文化现象等等。
结合每一场教学活动的主要知识内容,课程还设置了与“狮子”、“狮文化”主题相关的创意手工制作、趣味游戏知识问答等参与互动环节,寓教于乐。同学们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更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事事认真
纸盘狮子、毛线狮子、贴画狮子、彩泥狮子——“狮狮像样”
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醒狮手偶制作完成啦!
“狮宝答题传绣球”趣味互动游戏——触摸民俗文化,寓教于乐,愉悦身心
总结本专题课程,在丰富了青少年自然动物知识和历史文化认知的同时,借由外来动物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增添了同学们对于威猛霸气的大型猫科兽类狮子的敬畏和熟悉,培养和加深了人与动物之间天然、朴素、亲近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挖掘梳理自然动物与文化生成之间的历史,展现了古今中外人与自然世界、自然生命之间的共栖共融、相互渗透,向同学们传播了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和谐之道,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起文明和谐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再一方面,在由外来狮子促生本民族特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体现的中西方自古友好往来与交流、中华民族对“殊方异物”及相关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民族智慧、古今不变对于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以及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不仅能够帮助同学们从小树立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继承民族创造精神,更能够帮他们拓展视野、开阔胸襟、启迪思想、滋养情怀,综合地实现了对青少年的知识教育、情感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教育,有效提升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感谢为教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小姐姐们!
文稿撰写:李慧
图片来源: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