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馆概况 > 馆务工作 > 发展规划 > 正文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十三五”规划
作者:   发布日期:2015-12-21   浏览次数: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与经验
(一)、主要成绩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开放基本陈列6项,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共完成临时展览及巡展12项,主题教育活动50余项,承担科研项目16项,发表著作、论文20余项,荣誉及获奖12项,通过采集、购买等方式增添珍贵馆藏标本1000余件,每年完成接待10万观众的预定目标,获新闻媒体报道100余次,并制作了宣传片,竭力打造自然博物馆的品牌。
(二)、经验总结
    1.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以国家的法律、政策为准绳,坚持以科普教育工作为内容,以科研工作为核心,以收藏工作为基础的方针。
    2.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始终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一贯倡导将深奥的科学原理,用简捷的博物馆方式进行传播,让公众最大限度的理解科学。利用展览、志愿者服务、建立文化园地、科普讲座等形式,深入社区,面向社会开展广泛的科普活动。
    3.坚持科研为工作核心的主导思想,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以及与相关研究部门的合作研究,并进行自然博物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为科普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充实馆藏,为博物馆发展奠定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形势
    同全国一样,飞速发展的经济和越来越开放的文化给自然博物馆工作留下了适应与发展的新挑战。一方面是国家层面对博物馆、对科普(尤其是环保)的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则是新的理论、新的传播方式的应用及其迅速。如何适应角色的转变,如何把握国家的政策动向,为公众更好的服务,是公益机构应该解决的问题。
    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的评估与运用是衡量现代公共机构快速反应的标尺。一个成熟的公益机构应该是成为国家的意识与公众的意识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把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用最简捷的传播方式影响公众,就会达成了好的科普。
(二)、优势与问题
    自然博物馆的优势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有进行科普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经验,能够进行高层次的展览策划、设计,能够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科普活动,有一只能够进行多学科研究的队伍,有进行大型科普项目的场所、设施,有相关的制度保障。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意识问题。认为本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安逸思想浓重。
    2.经费问题。每年的经费(约650万)在去除人员工资后的事业费仅仅200余万元,不能满足一个省级大馆的事业发展。
    3.科研与教学的深化问题。加强科研与教学是高校博物馆和国家级基地的切身职责。应加强学科建设,发展本馆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蝶类、鸟类、高等植物、土壤、标本制作等研究方向,并逐步纳入学校体系;应恢复已办学10年的自然博物馆方向硕士的招收工作。
    4.消除安全隐患的问题。至今自然博物馆的消防未验收,是开馆的极大隐患;并且保卫人员未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监管不力。部分电线老化,无电线施工线路图、馆舍施工平面图,隐患很多。
    5.展陈和基础设施更新问题。目前在展的基本陈列已展近10年,需要逐步更换;一些设施应完善,如观众服务区建设、库房布局不合理及缺乏上下水配备等。
    6.人才缺乏梯队及人才评价问题。目前本馆人才年龄处于不合理的部段,即1960-1970出生段为主,科研后续力量亟待更新。职称评定隶属吉林省与东北师范大学双重评价体系,不利于人员晋职;对于展览及教育活动价值认定(尤其是科普价值认定)应制定合理的衡量指标体系,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7.对外合作问题。虽然有与东北师大相关单位的合作,但广度和深度还应加强,尤其是与博物馆系统、环保系统相关单位的合作更应加强。
    8.传播方式问题。新型的、面向公众的传播手段应该是博物馆人最应关注的,并且应及时进行评估与运用。
    9.文化创意产品问题。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理应开发与本馆发展密切的产品,尤其是应突出长白山的区域特色。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自然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东北师范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博物馆条例》、《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准确把握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方向,夯实基础,抢抓机遇,以科普教育为重心,以标本收藏、科学研究为支撑,服务学校教育,服务吉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指导原则
    拓宽科普资源平台,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加强标本积累与管理,形成收藏特色;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整体实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消防及安全工作;加强制度建设。
(三)、发展总目标
    建设具有特色、服务一流,国内领先、世界有影响的自然博物馆。
四、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主要任务:
    1.多方筹措资金,拓宽办馆渠道:向上级主管单位积极申请,也要积极向社会筹募,以更多更好的展览与专题教育活动影响公众,集社会力量办馆。积极争取来自社会各界的经费,包括国家各级科普部门的项目经费、各种企业的外向投入、各种国际组织的环境与动物保护经费等,为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增添后劲。
    2.研究并确定自然博物馆学科建设思路,逐步纳入学校学科体系。拟发展并坚持具有自己特色的科研方向——蝴蝶研究、长白山高等植物研究、吉林省鸟类研究、吉林省土壤研究、标本制作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等本馆现有的优势研究方向;并且恢复自然博物馆硕士研究生的招募工作,在教学上树立自己的品牌;拟出版馆刊,拓展本馆的学术影响力。
    3.人才管理:积极引进人才(关键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培训现有人才,确立中长期人才更新计划,并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为之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提升渠道。从科研、科普创作的源头抓起,提升现有人员的水准,拟引进植物分类、昆虫研究、古生物研究、艺术设计、电子技术方面等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延续优势方向。逐步改变本馆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年龄偏大等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鼓励现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敦促学校建立职称评定的合理体系,而不是目前专业人员受制于吉林省与东北师范大学双重评价体系;完善外联部等专业服务体系和人员职责,促进各项工作的超常规发展。
    4.基本陈列更新与基础设施改进计划:拟更换更新现有基本陈列,通过前期进行的系统调研和专家论证后进行。设施改造包括:在更新陈列的同时改造不合理用电线路,更换有问题的电子展示设备;完善展览信息公示设施,拟设立电子公告牌和科普宣传廊;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改造,达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及国家4A旅游景区的要求;增加服务硬件,完善服务项目,以观众为导向,从观众切身出发并借鉴其他相关机构的成熟做法,拓宽服务渠道。
    5.学科合作研究与展览交流计划:加强对专业学科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加强与其他的博物馆,与东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地理学院进行专题科研合作,与吉林省高教厅等科研领域进行高校博物馆课题合作研究。与其他的博物馆进行交流、研讨和合作计划。
    6.科普创作计划:临时展览工作——每年创作科普临展1项;加强馆际间交流与合作,进行临时展览的引进、输出。继续进行国家环境科学学会科普巡展项目,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活动——利用各类节假日、纪念日,包括科技活动周、爱鸟周、科普日、地球日等,组织开展吸引公众参与的科普活动;鼓励并支持创建新的教育活动,拟创办科学讲堂,进行多层次的科学素养传播活动;拟再开发多种适合中小学生的环保科普教学视频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展教育活动,已形成传统的校本课活动应继续进行,并适时推出其他形式的培训讲座。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应常态进行。
    7.科普产品开发计划:鼓励进行原创性的科普产品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普产品及纪念品,拓宽服务、资金、品牌的渠道,争取建立以长白山为特色的文创产品品牌。
    8.标本收藏:标本收藏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础。坚持系统收藏吉林省资源标本收藏原则,形成馆藏标本特色,为科研、教学、展示、咨询服务提供保障。包括标本征集、标本制作、标本管理具体等方面。
    9.博物馆网络化及新型传播方式:解决意识问题,真正把顺应时代发展作为博物馆的信念,与时俱进,积极行动,借鉴新兴的传播方式。加强自然博物馆的网站建设,设立科普活动区域,加强与公众的联系。逐步建立虚拟博物馆,在网络上展示博物馆的全部特色收藏的科教资源,服务于公众。
    10.加强评估,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科普组织与检测评估的设置,让科普工作有组织、有制度、有监督、有评估,从各个方面确保科普工作有序进行,尤其是制定和完善有关科普工作的规章制度,组织人员重新审定博物馆各项规章制度,剔除已过时及缺乏约束力的制度,完善可操作制度,补充新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管物。
(二)、具体建设项目:
    基本陈列更新:2016-2020年,拟对本馆现有已经展出近9年的6项基本陈列进行更新,预算资金4200万(此项资金主要以向吉林省财政厅进行专项申报)。
    观众服务区建设:2016年-2018年,解决主馆共享大厅空间不足问题,拟建设1000平方米的观众服务区,预算资金300万。
    库房区域缓冲区建设:2016年-2018年,解决库房区内外环境对冲问题,拟建设100平方米的库房缓冲区,预算资金20万。
    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保护部分:标本保藏小环境控制,2016年-2018年,设计、订制适合自然标本的,安全、密闭保藏设备100组,以替换现有开放式的钢架,预算资金30万。
    拟配备科普巡展宣传车:2016年-2018年,解决科普巡展宣传设施不足问题,拟配备科普巡展宣传车一辆,预算资金20-70万
    网站建设:目前自然博物馆的网站已经成为自然博物馆信息的有效传播途径,拟设立科普活动区域,加强与公众的联系。逐步建立虚拟博物馆,在网络上展示博物馆的全部特色收藏的科教资源,服务于公众。
    媒体合作计划:拟与电视台、纸媒各一家进行深度合作,联合创作科普资源并传播。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设施保障
    自然博物馆拥有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的场所、设施、人员、经费、制度等保障条件和措施。占地54000平方米,展厅6300平方米,除在展的7项基本陈列外,可同时举办3-5个不同规模的临时展览,具有相当数量的展柜、展架等展示设备。主馆外侧,设有长白林园、养殖房和假山,可供公众游览休憩、观赏娱乐。现在编工作人员42人,雇佣临时工作人员19人;其中专职从事科研、科普创作人员25人,均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分别从事各专业学科、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能够进行设计制作各类展览和策划各种教育活动,并且具有相当数量的摄影、摄像设备,能够进行相当水准的展览制作。本馆承办过全国性会议,具备相当的学术研讨硬件条件。
(二)经费保障
    每年由吉林省财政厅下拨经费650余万元,其中200万元为科普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且有相关制度保障。针对大型的科普活动,从策划到实施,每个环节都有专专业人员监督,以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执行的准确性。
(三)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自然博物馆重点基础工作,目前已经形成“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规章制度汇编”,对工作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并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组织人员重新审定博物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管物。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
2015年12月

欢迎访问本网站,您是第 位访问者!